「制定規則引擎,,透過推薦清單轉化為行動的橋樑。」
為什麼需要 AI 模組?
在前 14 天,我們鋪好了專案的骨架:
-
前端:輸入需求與顯示結果的介面。
-
後端:接收請求、處理邏輯、回應清單。
-
資料庫:儲存並標準化物資清單。
這些讓平台能夠「運作」,但 AI 的加入,才讓它從 工具 進化成 顧問。
AI 的價值在於三件事:
-
理解語境:能讀懂「我們家住七樓沒有電梯」這種生活語句,而不只是單純欄位。
-
提供建議:不只列出缺什麼,而是說明「為什麼需要這些物資」。
-
情境化解釋:把冰冷的物資名稱轉化成生活化提醒,例如「停電後你得靠這台小瓦斯爐煮飯」。
這,正是 「韌性生活指南」 與傳統防災手冊最大的不同。
推薦邏輯的三層設計
1. 基準清單(Baseline)
參考官方資料來源:
-
《國防部全動署居家避難/避難包物資清單》
-
《東京防災》手冊》
-
《臺灣全民安全指引》
這是「最低門檻」的準備標準,每位使用者都需要。
2. 個人化調整(Personalization)
根據輸入參數(人數、年齡層、寵物、居住型態)進行調整:
- 嬰幼兒家庭 → 奶粉、尿布、奶瓶。
- 有寵物 → 飼料、外出籠、寵物餐具。
- 高齡者 → 處方藥物、助聽器電池。
3. 情境優化(Scenario-based Optimization)
依據不同災害類型提供額外建議:
-
地震 → 急救用品、哨子、照明設備。
-
颱風 → 飲水、行動電源、防水用品。
-
長時間停電 → 卡式爐、瓦斯罐、簡易炊具。
AI 的角色,不只是列出項目,而是補上一句:
「因為你家在七樓,若停水時搬運不便,建議準備分裝瓶的水。」
這句說明,可以更讓使用情境更具體。
情境化範例
案例:四口家庭(兩名小孩,住在七樓公寓)
-
飲用水(12 公升/3 日)
高樓停水後搬運困難,建議多準備分裝瓶。
-
手電筒(每人一支)
停電時,樓梯無燈,孩子上下樓需要更安全的照明。
-
小孩專屬物資(奶粉、糖果、玩偶)
除了營養,也能安撫情緒,避免避難時的心理壓力。
這樣的備註,讓防災不再只是「物資堆疊」,而是「生活建立」。
技術設計與模組架構
-
核心技術:
- 使用 OpenAI API(或其他 LLM)處理自然語言輸入。
- Prompt 中嵌入「基準清單」與「情境標籤」。
-
模組流程:
-
輸入層:使用者問卷(人數、家庭組成、居住型態)。
-
清單生成層:MongoDB 撈取基準清單。
-
AI 推薦層:補充個人化物資 + 給出情境化解釋。
-
回應層:輸出「清單+原因說明」。
這讓平台不再只是「查詢工具」,而是「能對話的防災顧問」。
規則引擎 V1 → MVP 版本 & AI 加值版本
🟢 MVP 可實作版本(第一階段就能上線)
-
基準清單 + 條件邏輯 (if-else)
- 家庭成員調整(嬰幼兒、長者、寵物)
- 居住環境調整(高樓公寓 → 分裝瓶水;獨立住宅 → 瓦斯罐、發電設備)
- 災害情境調整(地震 → 哨子、頭盔;颱風 → 防水袋;停電 → LED燈、小瓦斯爐)
- 定期檢查與提醒(每 6 個月一次)
技術需求:MongoDB + Node.js/Express + React/Next.js
🔵 AI 加值版本(進階演化)
-
情境化解釋:LLM 生成自然語言原因
-
個人化推薦:推薦系統(協同過濾/內容比對)
-
動態提醒:依颱風、地震警報自動推播
-
智慧助理:自然語言互動,直接生成清單
-
群體數據分析:匿名化資料 → 政策與 NGO 使用
技術需求:LLM(OpenAI API)、推薦演算法、災害API、可視化Dashboard
從清單到顧問
傳統防災手冊(全動署清單、全民安全指引)強調的是「列出物資」,而 韌性生活指南 想做的,是把「列清單」升級為「解釋+提醒」。
因為防災的最大阻力,不是「不知道要準備什麼」,而是「覺得太麻煩」。
AI、規則引擎的存在,就是要把知識化繁為簡,成為溫柔卻堅定的推手。
下一步
在 Day 16,我會把視角拉向 外部服務串接 :
如何讓這份 AI 生成的清單,連動電商平台,提升 一鍵採購 的真實行動力。
因為防災,必須從知識,走向購物車,來到生活中。